去年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包括安徽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六安瓜片制作技艺项目。安徽茶叶种植有1800多年的历史,现有茶园面积位列全国前三,茶叶产量稳居全国前五,在全国“十大名茶”中占有四席。
入选“人类非遗”后,安徽茶产业如何更高质量发展?参加两会的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纷纷支招。
安徽省人大代表陈先志:
茶产业发展要降本提质增效
陈先志
“目前茶产业需要大量人工,劳动成本高。”安徽省人大代表、金寨县四季春茶叶合作社理事长、党支部书记陈先志认为,茶产业发展要改变过去的模式,由扶持转变为服务,健全产业的服务机制。在他看来,茶产业发展要降本提质增效,“如果质量不提高,那么市场效益就会变差。”
陈先志建议,要更进一步深化合作社服务功能,把合作社打造为社会化服务需求的组织者和服务资源的整合者,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这也是解决我们山区农民手中茶园谁来管,茶叶谁来采,农业生产谁来服务三大难题的方法。”
他认为,做好茶产业的转型发展,可以通过成立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有限公司,组建双向托管服务队伍。“通过双向托管可以解决撂荒茶园问题以及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问题。”陈先志提出,培养一批乡村产业新型农人,通过农机上山和智能加工,能有效帮助和带动缺乏相应农机装备、先进科学管园技术的普通农民,由此产生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降本、提质、增效,能把农民手中资源可持续利用,起到乡村产业振兴试点示范作用,加快促进农民富裕富足。
安徽省人大代表姜红:
省促进茶叶产业发展条例已开展立法调研
姜红
作为安徽省祁门红茶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安徽省十四届人大代表姜红已经连续两年提出关于加快推进安徽省茶产业立法的建议。在她看来,茶产业是安徽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茶农和山区经济的重要支撑,发展茶产业,对于发挥山区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姜红称,近年来,安徽省茶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进步,但依然存在着一些困难,比如茶叶产量较低、茶叶产值较低、茶产业龙头企业数量与规模与闽、浙等茶叶强省相比依然存在一定差距、结构性矛盾较多。
“现在有一句话叫做‘酒香也怕巷子深’,在茶产业发展方面也是一样的。”姜红表示,安徽人比较内敛,虽然在种茶方面比较在行,但还是吆喝地少了。姜红提出,建议安徽要加强茶叶地品牌宣传,使出“勤吆喝”的本领,擦亮安徽的茶品牌,让安徽的茶叶走进全世界。
姜红表示,她曾连续多年提出,建议安徽加快制定安徽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建议在省、市、县、乡镇四级层面成立工作专班,由各级主要领导牵头,统筹做好茶产业发展。同时做好顶层规划,建议条例包括总则、保护与发展、保障措施、法律责任、附则等全面性、系统性内容。并且重点明确规定省政府及主产区市、县政府在茶产业发展中的引导、服务和监管职能,从法治层面指导规范地方各级政府宏观调控、执法监管与市场服务行为,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
姜红说,今年农业与农村工位已经开展省促进茶叶产业发展条例立法调研,“我希望通过立法,确保徽茶质量安全,最大限度地提升徽茶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影响力、竞争力。”
安徽省政协委员王昶:
打造安徽红茶产业集群
王昶
安徽祁红在国际市场上被称之为高档红茶,是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首。祁门县作为祁红产区重要代表,被国家林业部认定为“中国红茶之乡”。虽然又跻身“人类非遗”,但省政协委员、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昶看到,安徽红茶还没有完全发挥金字招牌的价值,需要转变传统经营理念,创新经营机制,打造安徽红茶产业集群。
王昶建议,要创新茶园管理机制,打造安徽绿色茶园。“可以以村为单位,以组为管理,实行企业化经营、工厂化管理,同时完善茶园投入品监管机制,从源头上严把质量安全关。“另外,要鼓励和引导茶企引进清洁化、智能化加工生产线,加快绿色有机认证和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提升我省茶叶在国内外市场的综合竞争能力。”
王昶说,祁红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模,但由于行业准入门槛较低,企业总体档次低、规模小。龙头企业数量也偏少,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作用难以凸显。王昶建议在科学规划种植基地基础上,探索龙头企业与种植基地和加工业主共同打造“品牌茶加工产业集群”的新模式,将茶园种植与加工标准化、龙头企业发展、茶叶品牌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
祁门红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中唯一的红茶,在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人类非遗项目之际,王昶也建议要积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形成品牌规模和精品效应。同时鼓励龙头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力度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九三学社安徽省委员会:
茶叶深加存在四大难题
九三学社安徽省委员会委员们调研发现,虽然我省茶叶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基础,但发展进程仍然比较缓慢,存在缺乏技术指导、鲜叶原料品质不高、专项政策扶持力度不大、深加工产品标准尚不健全等问题。“尽管目前液态茶饮料、速溶茶、茶浓缩汁等茶饮料类产品都已建有国家和行业标准,但指标设置以传统茶叶为对象,未考虑深加工产品与传统茶叶的差异。”
九三学社安徽省委员会委员们建议,要发挥安徽科技优势,加大研发深加工终端产品。据介绍,安徽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及安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科研实力较强,并已经开始进行茶叶深加工产品的研究,是提升我省茶叶深加工产品附加值的优质资源。“可以引导茶企加强与科研机构的沟通交流,寻求科技支撑。”
另外,要从源头上提升原料品质。“通过茶叶深加工鲜叶原料示范基地建设,以及加工原料可追溯体系的建立,改变当前深加工原料粗放管理现状,确保茶叶深加工原料的质量安全性。”另一方面,提升茶叶种植和加工水平,确保质优量足的原料来源。
此外,委员们建议省质量监督部门授权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推动茶叶深加工产品标准制定,同时跟踪茶制品主要进口国和国际ISO标准动向,在技术标准上跟国际接轨,进一步增强我省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市场吸引力。
民盟安徽省委:
像打击假烟假酒一样打击“假名茶”
在民盟安徽省委的委员们看来,茶文化遗产是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利用具有很大意义。但也存在缺少法规、传承后继乏人、开发利用不足等问题。“目前,从事茶叶生产人员多以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不多,年轻群体与老年群体的断层现象,映射到茶文化弘扬及传承之中,将造成茶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队伍的缺失。”委员们调研发现,安徽名茶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深度不够,与乡村旅游融合不紧密,“茶季游客大多以观光、买茶为主,但制作茶叶、品赏茶艺、感受茶文化等参与类项目少,具有吸引力的特色茶旅路线不多。”
对此,委员们建议,安徽出台省级以上《茶产业发展工作条例》,将茶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纳入法律法规,规范保护标准,为传承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加大茶文化遗产文化、特色、技艺资源等挖掘开发力度,多元化开展传统制茶技艺宣传,利用新煤体、节庆活动等宣传,加大茶文化遗产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等传播载体建设。
要促进茶产业和茶文化健康发展,也要强化监督。“建议依托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省域、省际更大范围监管、执法。像打击假烟、假酒一样,形成打击‘假名茶’‘非地理标识产品’等侵害茶文化遗产、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非法行为。”
来源:大皖新w 记者 项磊 刘旸 叶晓 徐琪琪 余康生,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